麻油

麻油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麻油
拼音拼读
má yóu
药材别名
胡麻油、脂麻油、乌麻油
英文名称
oleum sesami
功效分类
润下药
药用部分
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L.的成熟种子榨取的脂肪油。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四棱形,稍有柔毛。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通常上部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全缘,中部叶卵形,有锯齿,下部叶往往3裂。花单生或1—3朵生于叶腋,有柄;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管形,一面膨大,裂片5,二唇形,白色或带淡紫色;雄蕊枚4,2强,雌蕊1枚,子房圆锥形,密被白柔毛,花柱线形,柱头2裂。蒴果四棱状长椭圆形。种子多数,白色、淡黄色或黑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麻油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8~9月果实呈黄黑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捆成细把,顶端向上,晒干,脱粒,去杂质,再晒干。
药材性状
淡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明液体;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味淡。本品与氯仿、乙醚、石油醚或二硫化碳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0.917~ 0.923,折光率1.471~1.475,碘值188~195,酸值不大于2.5。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归大肠经。
功效作用
润肠通便、解毒、生肌。属泻下楷下属分类的润下药。
临床应用
用于肠燥便秘或蛔虫引起的腹胀腹痛,大便不通、痈肿、疮毒、疥癣、皮肤皲裂等。此外,河豚、砒石等毒物口服中毒,可单味灌服,促使胃中毒物吐出,或延缓其吸收。内服:17~68毫升。外用:涂搽。内服可润肠、润肺;外用作为软膏及硬膏基质。
药理研究
延缓衰老:纯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极为丰富,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延缓衰老的功能,适合老年人经常服用。
保护血管:麻油中的亚油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分解吸收和利用,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并有助于消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对于血管健康有着很大的保护作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45%一50%,主成分为油酸(约48%)、亚油酸(约37%)、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廿四烷酸、廿二烷酸的甘油酯。并含木脂素类成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种子提取物给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含量,但大量则降低糖原含量。黑脂麻油可增加大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固醇含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新鲜灭菌的麻油涂布皮肤粘膜,有减轻刺激、促进炎症恢复等作用。榨油后的饼对家畜有毒,可引起绞痛、震颤、呼吸困难等症状。
使用禁忌
脾虚便泄者忌服。
配伍药方
1、麻油性味甘平,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的功效。
2、配防风、生地黄汁、羊肾脂等可治疗产妇产后大小便不通。
3、配乳香、黄蜡、乱发等可治疗瘰疬。
4、配当归、甘草等可治疗肠风下血。
5、配白蔹可治疗反胃呕吐。
6、配马钱子、没药可治疗打伤所致大小便不通。
相关中药材推荐

冬瓜皮 dōng guā pí
清热利尿、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冬瓜皮具有利尿作用,使排尿速度增加,且具有降血糖作用。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穿山甲 chuān shān jiǎ
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甜瓜子 tián guā zǐ
清肺,润肠,化瘀,排脓,疗伤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白芷 bái zh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臭梧桐 chòu wú tóng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白苏子 bái sū zǐ
下气消痰、润肠通便。属泻下药分类下的润下药。

溪黄草 xī huáng cǎo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