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萼茄

十萼茄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十萼茄
拼音拼读
shí è jiā
药材别名
猫耳草、红丝线、钮扣子
英文名称
Solanum formosanum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茄科植物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的叶和全株。
动植物形态
灌木或亚灌木。高0.5~1.5米,小枝、叶背、叶柄、花梗、花萼的外面均被具节的单毛和分枝的柔毛。单叶互生,上部的叶常2枚聚生,一大一小,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 15厘米,宽3~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狭至叶柄成窄翅,边全缘,两面被柔毛。花两性。2~5朵聚生于叶腋;花萼杯状,萼10齿裂;裂片钻头线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5深裂;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短无毛;子房上位,卵形。浆果球形,成熟时绯红色,有宿存花萼。花期5~8月,果期7~ 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荒野、林旁、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云南、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印度、马来西亚也有。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全株被具有节的单毛和分枝的柔毛。单叶互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狭至叶柄成窄翅,边全缘,两面被柔毛。
性味归经
性凉,味涩。归经暂无。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补虚。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于狂犬病,疔疮红肿,蛇咬伤,外伤出血,虚痨咳嗽,久咳,消化不良,血崩,骨鲠等症。叶25~50克,煎服或煮鸡蛋服,治咳嗽气喘。全株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治疗狂犬病、疮红肿、外伤出血。
药理研究
十萼茄在民间草药中被广泛使用,有人认为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清热解毒:十萼茄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利尿通便:有人认为十萼茄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便秘等症状。
抗炎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十萼茄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化学成分
根含2α.羟基蜀羊泉次碱、芰脱皂苷元、新芰脱皂苷元、蜀羊泉次碱、澳洲茄胺。叶、茎也含有新芰脱皂苷元。
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十萼茄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孕妇禁止使用。
儿童禁用:十萼茄对儿童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儿童禁止使用。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十萼茄含有一些有毒成分,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负担,因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止使用。
过敏体质患者禁用对十萼茄或其成分过敏的人禁止使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高血压患者慎用:十萼茄有一定的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心脏病患者慎用:十萼茄具有一定的心脏兴奋作用,可能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负担,因此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配伍药方
十萼茄+连翘: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十萼茄搭配使用可能有协效应,适用于疮疖肿毒等症状。
十萼茄+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与十萼茄搭配使用可能有协同效应,适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
十萼茄+地黄:地黄具有滋阴补肾、清热解毒的作用,与十萼茄搭配使用可能有协同效应,适用于热毒引起的肾虚症状。
相关中药材推荐

冬瓜皮 dōng guā pí
清热利尿、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冬瓜皮具有利尿作用,使排尿速度增加,且具有降血糖作用。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青皮 qīng pí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属理气药。

穿山甲 chuān shān jiǎ
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甜瓜子 tián guā zǐ
清肺,润肠,化瘀,排脓,疗伤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白芷 bái zh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臭梧桐 chòu wú tóng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白苏子 bái sū zǐ
下气消痰、润肠通便。属泻下药分类下的润下药。

溪黄草 xī huáng cǎo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